8月6日下午,汇丰晋信李博康在直播中分享了对创新药市场的看法。
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:
1、我们不认为中国创新药资产非要往海外跑,更多是海外头部药企需要创新药资产满足补充管线的需求。
2、前几年中报季对创新药行业来说是压力较大的时期,因为很多创新药属于中远期估值体系,彼时不少公司还没有业绩。
现在,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获批上市,业绩期反而值得乐观。
越来越多核心管线和创新药公司实现了持续的同比、环比业绩释放,甚至部分头部公司已实现扭亏为盈。
3、未来政策大概率会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和临床获益,而不是单纯以降价为导向,释放出温和的信号。
4、行业催化和重要节点并未结束,展望未来,无论国内还是全球,创新药领域都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进展。
5、创新药的空间和行业大趋势都还未走完,我们也非常看好创新药。目前很多公司的定价还未达到非常充分和乐观的水平。早期管线、出海、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定价,在过去悲观周期中有较大修复空间。
李博康,曾任Frost&Sullivan医药行业顾问、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行业分析师、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。2024年12月31日任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。
现管理基金是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,规模仅2.15亿元,是个迷你基,见下图:
由于2024年12月31日才开始管理此基金,在管时间是218天,近1年和近两年的业绩不需要参考。
以下图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A为例,其近3月和近6月涨幅为47.76%、91.27%,远远高于沪深300 8.33%和8.13%的涨幅。
再看其收益率走势,2025年以来,也就是李博康开始管理此基金时,基金收益率开始一路高升,3月27日左右收益率为正。
此前2023年8月开始至2025年2月收益率几乎均为负值。
课代表查询其年度收益率得知,此基金此前已连亏三年,2022年跌26.58%、2023年跌12.52%、2024年跌19.82%。
而回到当下,截止8月5日,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A和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C 近两年收益率为56.15%和54.7%。
且今年上半年,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A基金斩获51.45%的收益,跻身混合型基金第19名。
不得不说,李博康力挽狂澜,仅半年时间,此基金就强势逆袭,排名从垫底到领先。其背后有何关键?
课代表查询基金一、二季报后得知,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以创新药为主要配置方向,李博康押中了这波创新药行情。
然而基金过去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,未来业绩会如何?可点击作业本航海指数查看分析。
李博康又是如何看待创新药行情呢,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直播精华内容如下:
下半年行情催化剂很多问: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创新药整个投资的核心逻辑要点,帮助我们投资者更好地跟踪市场主线的变化?
李博康:创新药确实是一个专业壁垒比较高的行业,相关内容也相对琐碎。比如我们在选股时,尤其是自下而上选股,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。
例如,某个靶点是否具备全新的潜在有效性,我们要跟踪公司临床进度是快还是慢,并尽量在越来越多的关键节点,通过一些信号判断该品种在临床上是否真正为患者带来获益,评估其有效性和竞争力。
此外,从商业化的角度看,我们还要判断该品种的适应症、上市后的放量曲线大致斜率,以及医生和患者的依从性,比如一天一针还是一周一针。这些都需要详细测算和考量。
我们还会关注行业的重要时间节点,比如5到6月份的美国肿瘤学术大会,这类大会往往是行业催化剂的集中释放期,也是较好的布局窗口。当然,ASCO大会已经结束。
我们认为下半年依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催化因素。比如前段时间已经看到集采和医保谈判陆续发布征求意见稿,下半年可能会有新一批集采和年底医保谈判的推动。
我们判断,未来政策大概率会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和临床获益,而不是单纯以降价为导向,释放出温和的信号。
此外,下半年全球还有WCLC(世界肺癌大会)、ASH(美国血液学会年会)、ESMO(欧洲肿瘤内科学会)等学术会议。
虽然ASCO已结束,但行业催化和重要节点并未结束,展望未来,无论国内还是全球,创新药领域都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进展。
第三点,我们希望持续跟踪市场风格的变化。
可以看到,医药板块,尤其创新药的市场情绪,与前几年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反转。反转后,市场对于创新药的定价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。
举例来说,前几年市场相对谨慎、悲观,早期管线的定价较为保守,甚至只对三期临床或已上市管线进行定价,而对一期、二期管线则不予定价。
如今,随着市场情绪好转,很多公司的一期、二期临床数据已具备一定代表性,市场对早期管线的定价意愿和充分度也在提升。
因此,目前很多公司的定价还未达到非常充分和乐观的水平。早期管线、出海、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定价,在过去悲观周期中有较大修复空间。我们会持续跟踪市场情绪和定价模式的变化,并作出更为灵活的判断。
创新药中报季不再是压力期,而是乐观期问:中国创新药近几年发展迅猛,在国际上也拥有了一定话语权。很多投资者关心,中国创新药是否迎来了自己的“DeepSeek”时刻?请您展望一下国内创新药未来3到5年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预测。
李博康:首先,虽然当前大家对海外资产的想象空间更为关注,但我们也要看到,现在已进入8月份,马上迎来中报季。
前几年中报季对创新药行业来说是压力较大的时期,因为很多创新药属于中远期估值体系,彼时不少公司还没有业绩。
现在,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获批上市,业绩期反而值得乐观。越来越多核心管线和创新药公司实现了持续的同比、环比业绩释放,甚至部分头部公司已实现扭亏为盈。
我不认为中国创新药资产一定要“出海”这些信号让市场看到两点:一是真正优质的创新管线具备商业化爆发力和确定性;二是越来越多的平台型公司逐步实现扭亏为盈或大幅收窄亏损,向市场展示了创新药模式具备盈利的可能性。
创新药不是纯粹靠研发投入、烧钱的行业,未来业绩爆发力很大。越来越多的资金也看到了创新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性。
这是第一点,创新药公司会展现出国内业绩的确定性和爆发性。
第二点,未来创新药的出海和海外合作会愈发频繁,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合作将不断刷新行业认知。
一方面,海外临床和谈判经验不断积累;另一方面,我不认为中国创新药资产非要往海外跑,更多是海外头部药企需要创新药资产来满足补充管线的需求。
海外大型药企的核心管线在过去几年已形成较大商业规模,但未来五年将有大量产品面临专利悬崖。专利到期后,仿制药入市将导致其市场份额萎缩、产品价格下跌。因此,这些企业亟需快速补充新药管线,以支撑每股收益(EPS)。
海外大药企若从零开始自主研发,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极高。相比之下,直接收购中国处于一期、二期、三期临床阶段,已积累一定中国患者样本数据的资产,性价比和确定性更高。
这样可以快速推进上市,并在3到5年内实现EPS补充,效率和确定性远高于自研。
因此,中国创新药出海,正好契合海外药企的需求和中国优质管线的供给,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。
关注三条主线一方面,创新药的空间和行业大趋势都还未走完,我们也非常看好创新药,当前(汇丰晋信医疗先锋)持仓以创新药为主。
但由于创新药板块已有较大涨幅,波动也较大,因此我们也会做相对均衡的配置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切低市场风格变化。
总体来看,我会关注三条主线,建议大家也可关注。
第一,优中选优的创新资产。我个人更看好核心资产配置,对于体量较小或创新药研发经验不丰富的公司,态度相对谨慎。
第二,传统转型的老药企。这些公司今年以来股价表现良好,未来仍有三重潜力:一是国内业绩环比改善的预期尚未充分反映,二是过去几年在创新药研发的质量和数量都很丰厚,未来有望进一步验证研发能力,三是作为本土型公司,其出海空间和定价潜力市场尚未充分预期。
因此,这些老牌公司的国内业绩、研发能力和出海潜力,市场预期仍不充分,是第二条主线。
第三,业绩和估值类公司。今年市场对创新药关注度和研究热度高,但部分业绩确定性强、成长性好的公司,市场对其业绩跟踪和定价反而不充分。这批公司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涨,估值和市场预期处于底部。
无论是中报期业绩补涨,还是作为波动控制、绝对收益的配置,这批公司未来随着业绩验证,有望实现补涨,占我目前配置一定比重。
当前阶段,滞涨标的和创新药标的可能会呈现跷跷板效应。在创新药预期和定价尚未充分的情况下,我们的大部分仓位仍集中在优质创新药资产。后续也会根据行业变化和创新药涨幅,动态平衡配置。
创新药行业本身没有特别大的潜在利空,值得长期持有问:如果后续创新药板块发生回调,您对投资者有哪些建议?
李博康:首先,医药板块经过过去几年的市场洗礼,未来出现超预期、行业层面实质性利空的概率相对较小。
目前无论是国内药价政策的确定性和温和趋势,还是地缘政治对创新药板块的影响,过去几年都已得到验证,最终实质影响非常有限。
创新药因为其特殊性,受到实质性干扰的概率较低。因此,行业政策和趋势整体处于良性向上的状态,我们认为行业本身没有特别大的潜在利空。
第二,医药行业值得长期关注和投资,更适合定投。每次因宏观或行业轮动导致的短期调整和波动,反而是较好的定投或加仓时机。
第三,医药行业目前基本面和市场预期都处于低位,具备“长坡厚雪”的属性,且属于刚需行业。
很多公司正处于从1到10的成长过程中。即使短期积累了一定涨幅,作为投资者和专业基金经理,我们愿意长期持有、陪伴成长。
许多研发型公司并不缺第二、第三成长曲线,随着时间积累,越来越多的管线会带来新的成长机会,行业长期回报依然值得期待。
来源: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付融宝配资,配资世家炒股配资开户,配资点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