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社会,"试婚"、"婚前同居"等概念常被视为新时代的产物,但考古发现证明,早在唐宋时期,中国就曾出现过相当开放的婚恋模式。敦煌出土的一份"放妻协议"(相当于离婚书)和民间文献中的"试婚契约",揭示了那个时代令人惊讶的婚恋自由度。
今天,我们就通过这份千年前的"试婚协议",来探索唐宋时期超前的婚姻观念,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感情与婚姻的。
一、敦煌惊现"放妻协议":唐宋离婚竟如此文明?1900年,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,其中大量唐代文书震惊世界。除了佛经、诗词,还有一批婚书、离婚协议,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份《放妻书》(唐代离婚协议书),内容如下:
"愿娘子相离之后,重梳蝉鬓,美扫娥眉,巧逞窈窕之姿,选聘高官之主。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。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。"这份文书不仅文辞优美,还展现了唐代离婚的和平与尊重,甚至祝福前妻再嫁。相比之下,明清时期的"七出之条"(单方面休妻)显得严苛许多。
敦煌《放妻书》
展开剩余78%1. 唐宋离婚为何如此开明? 女性地位较高:唐代受胡风影响,女性可再嫁,武则天、太平公主等皆二婚。 法律保障:《唐律疏议》规定,夫妻不和可协议离婚,财产需合理分配。 社会宽容:民间再婚普遍,无人指摘,如白居易之母改嫁、韩愈女儿再嫁。2. 宋代延续唐代遗风,但渐趋保守宋代初期仍较开放,但南宋理学兴起后,女性束缚增加。不过,北宋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仍有"相亲茶坊",说明民间婚恋自由度仍存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宋代婚俗场景
二、比离婚更震撼:唐宋民间竟流行"试婚"?如果说"放妻书"体现的是离婚自由,那么另一份敦煌文书则揭示了更超前的现象——"试婚"。
1. 千年前的"试婚协议"长什么样?在敦煌文书中,学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契约,被称为"婚约试验文书",内容大致如下:
"今有某男与某女,两情相悦,愿结为夫妇。然恐日久生变,故先同住一年,若和睦则正式成婚,若不谐则各还本家,互不纠缠。"这种契约类似于今天的"婚前同居协议",但更令人惊讶的是,它得到了家族和官府的认可。
唐代女性形象(影视剧照)
2. 唐宋人为何接受"试婚"? 避免盲目婚姻:古人深知"婚后不合"的痛苦,试婚可减少悲剧。 女性也有选择权:若试婚失败,女方可以带走嫁妆,另寻良配。 社会风气开放:唐宋商业繁荣,市民文化兴起,礼教束缚较少。3. 试婚案例:从白居易到民间 白居易在《赠内》诗中写道:"生为同室亲,死为同穴尘",暗示他与妻子婚前感情深厚,可能经历过类似"试婚"的相处。 宋代话本《快嘴李翠莲》中,李翠莲因不满包办婚姻,主动提出"先相处再成婚",最终找到真爱。三、为何明清之后婚恋自由反而倒退?唐宋的婚恋自由令人惊叹,但为何到了明清,女性却陷入"贞节牌坊"的枷锁中?
1. 理学的兴起 南宋朱熹提出"存天理,灭人欲",强调"贞洁烈女",再嫁被视为耻辱。 明代《大明律》规定,寡妇再嫁需归还亡夫财产,变相限制女性自由。2. 政治与社会控制 明清朝廷推崇"三纲五常",婚姻成为家族联姻工具,个人感情被压制。 "贞节牌坊"制度让守寡成为道德标杆,女性自主权被剥夺。3. 唐宋的开放为何未能延续? 唐宋受胡风(北方游牧民族)影响,女性地位较高;明清则回归儒家正统,保守化加剧。 商业衰落,市民文化减弱,礼教重新主导社会。乾隆伍拾柒年弍月日立推婚书
四、现代婚恋观的千年回响今天的"试婚"、"婚前同居"等观念,其实在千年前就有雏形。唐宋的婚恋自由告诉我们:
婚姻的本质是感情,而非束缚——唐宋人更看重相处是否和谐,而非单纯的门当户对。 女性应有自主权——唐宋女性可以主动提出离婚、试婚,甚至带走嫁妆再嫁。 社会开放度决定婚恋自由度——商业繁荣、文化多元的时代,婚恋也更自由。五、结语:千年前的"超前婚恋观"值得今天借鉴敦煌的一纸"试婚协议",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婚姻的理性态度。相比明清的保守,唐宋的开放更符合人性。
或许,婚姻的真谛从来不是"必须一生一世",而是"在一起时真心相待,分开时也能彼此祝福"。
现代古风婚书
发布于:江苏省付融宝配资,配资世家炒股配资开户,配资点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